010-53352947

第三轮通知 | “近红外数据处理与脑网络计算”专题会议

会议日期:2023630-72
会议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第一会议室
(第三轮通知)

1.会议简介
近红外数据处理与脑网络计算专题会议将于2023630-7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此次会议致力于推广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fNIRS)技术以及新兴的光生物调节技术(Photobiomodulation)的方法及应用研究,促进基于光学成像以及光子调控技术的脑科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转化。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多位fNIRS领域以及光生物调节领域知名专家一起就这些技术的关键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展开探讨,促进相应技术在脑科学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
fNIRS成像作为一种新兴的大脑功能活动检测手段,在近十多年得到了飞速发展。相比于其它成像技术,fNIRS成像具有许多优点,如仪器设备高便携性、可穿戴性、高生态效度、信号来源清晰、成像时间分辨率(10-100Hz)高等,是开展脑功能研究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目前,该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基础研究及工程与临床实践研究,而且其普及性仍在快速增长;使用该技术的专业领域涉及心理学、医学、神经科学、脑机接口、运动科学和教育学等。此外,fNIRS成像可以与多种神经调控技术联合使用,促进对人脑功能的了解及对疾病的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
本次会议也将致力于fNIRS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的探讨与交流。掌握fNIRS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对于研究者获取正确的科研结果至关重要,同时fNIRS技术专业性较强,一些特有的数据处理方法需要进行系统地学习。本次会议将进行两种实验范式(静息态任务态)下fNIRS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的交流与讨论。例如,静息态fNIRS数据中浅层噪音以及头动伪迹的去除方法、静息态脑网络分析方法、静息态信号质量控制、任务态fNIRS信号头动去除、GLM模型分析、脑激活图显示等。通过此次会议,心理学、运动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精神、神经内外科、康复科、儿科等医生或临床科研人员将能够快速了解并掌握fNIRS数据处理及分析策略。
2.参会嘉宾(按主讲顺序介绍)
牛海晶,会议组织者,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近红外光谱协会(SfNIRS)程序委员会委员以及SfNIRS协会亚太地区理事会主席Brain science期刊编委。20062009年在天津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分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10年赴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赴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进行学术交流访问。主要研究领域为基于近红外光谱成像的人脑连接组学的方法及应用研究。在静息态fNIRS脑网络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其研究工作发表在国际主流神经影像及光学成像期刊,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Cerebral Cortex, CortexNeuroImage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Optics Letter Optics Express Neurophotonics等。截至目前,共发表SCI论文47,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含并列)33授权发明专利6项,授权近红外数据分析软件著作权3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2018年作为受邀报告人(invited speaker)在日本东京举办的国际近红外光学成像大会静息态近红外脑网络研综述报告2021年受SfNIRS学会邀请共同担任第一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协会网络会议执行主席。目前为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委员、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以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会评专家等
刘汉莉,美国德州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维克森林大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后职位, 1996入职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生物工程系。执教期间获得多个著名奖项,2013荣获杰出大学教授2016评为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员,2021荣获工程学院顾问委员会授予的教授职位,以及2020受邀为国家创新者学院高级成员。截至目前,共发表同行评议科学论文160,指导研究生60余人最近几年,研究领域扩展到光无创神经调领域(tPBM)。通过采用宽带近红外光谱技术(bbNIRS)以及脑电测量成功实现了tPBM干预下人脑血流动力学、代谢和电生理效应的无创测量,显示了tPBM作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效治疗的重要潜力。
王玉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首席专家,宣武医院河北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
韩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知名专家,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委员,宣武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主席,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赵胡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执行委员会委员。伦敦大学学院智能神经工程实验室(HUB of Intelligent Neuro-engineering, HUBIN)团队创始人和独立负责人,伦敦大学学院医学部Aspire康复工程和辅助技术中心共同负责人,伦敦大学学院工学部DOT-HUB中心共同负责人。赵教授在电子工程和神经工程领域拥有深厚背景,独立带领由11名博士生和20余名硕士生组成的研究团队,致力于世界领先的先进电子、神经工程和医疗技术的交叉领域研究。迄今为止,赵胡斌教授已经发表了50多篇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国际专利。赵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 1)可穿戴、可植入和非接触式医学成像、传感和健康监测技术,2)针对医学影像和医疗保健应用的人工智能(AI)硬件,3BCI、人机互动、运动/手术监测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4)以及先进的医疗电子、微电子和光电子的相关医疗应用。
袁振,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正教授,澳门大学认知与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2002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2-2017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高性能计算研究所,美国克莱蒙森大学物理系和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2011年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助理教授,2012-2013年任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2013-2017年任职澳门大学助理教授和副教授,2021晋升正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光子学, 光学分子影像及神经科学和脑功能成像的研究。袁振教授在脑神经科学和生物医学光子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一流国际研究成果,如Nature CommunicationResearch Neuroimage等脑科学杂志和Small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LettersACS NanoBiomaterialsChemical Science等生物医学光子学杂志。发表高质量SCI杂志论文260余篇, H-Index 50现任 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and Surgery编委, BMC Medical Imaging和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高级副主编是美国OSA 和国际SPIE高级会员 ,中国生物医学光子学会委员,澳门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副主席
陈瑞燕,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心智健康研究中心总监。于1995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临床脑神经心理学博士学位,在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任教约三十年。研究兴趣包括优化大脑功能的方法(即如何将大脑功能保持在最佳水平)以及各种脑部疾病相关的认知障碍(例如脑退化和自闭症)和改善认知功能的创新干预方法。截至目前,发表一百余篇期刊文章,包括顶级期刊《Nature》。研究工作受到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广播公司(ABC)和《纽约时报》报道,2023年被Research.com列为中国顶级神经科学家(第78位)和心理学家(第53位)。曾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早期成就奖以表扬她对脑科学研究及发展的贡献, 2003年获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曾是美国《神经心理学》学术期刊的副主编和《国际神经心理学会学术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香港常用临床记忆评估《香港文字记忆测试》的作者。
黄富表博士;副主任治疗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作业疗法科(OT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作业疗法学教研室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 《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康复专业工作组专家;中国康复医学会作业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康复治疗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康复医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与《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编委、审稿人;主编书籍5部;近5年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子课题负责人);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局级科研项目7项;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王来栓,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青年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神经学组副主任委员,美国Newborn Brain Society会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第二届新生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围产危重医学学组委员等。长期从事新生儿医学研究,重点研究方向为新生儿神经病学,擅长新生儿脑损伤及各种新生儿急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治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等杂志编委。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其中SCI 全文收录10余篇。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李婷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天津市医学电子诊疗技术工程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多模态跨尺度神经信号检测与成像院外创新单元的院内接口人。从事深层组织无创光电检测调控技术与类脑智能的研究。代表性成果:体素化复杂结构生物组织中四维光子传输精准计算模型与软件(获所在领域数十家国际专业机构使用和国际先驱者们在其实验室网站推荐)、多模态神经信息采集调控技术与脑机融合机器人、面向神经重症监护与康复的深层血液动力学监测仪器研制等,曾获Nature Photonics和急危重症领域国际顶刊主编高度评价、Physiol. Meas.年度亮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十三五智能机器人专项的结题优秀。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重大仪器专项等项目17,获Melvin H. Knisely奖(每年1/全球;设奖40年来唯一中国获奖者),国际Nirfast奖金,十佳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中共中央组织部)、IEC/ISO/IEEE国际标准化专家委员、国家健康科普首批专家、国家层面科技报道专家、天津杰青、天津创新团队负责人、天津中青年科技领军、天津“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等
卢春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研究方向为语言交流和社会互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目前担任国际近红外光学成像协会通讯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认知神经生物学分会秘书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科普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等。
李先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2009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099月起任职于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现任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2011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上海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结合行为学和脑科学等多模态研究手段,重点探讨(1)高级社会认知活动(如合作竞争、社会沟通等)的脑机制;(2)精神疾病人群社会功能缺陷的脑机制。承担6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PNAS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SCANJCogN以及心理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40余篇文章。出版学术专著1部。
宋艳,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脑电联盟秘书长,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中国学龄儿童脑智发育队列项目的脑电技术专委会主任。于2003年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San Diego)做访问学者。主要利用脑电和近红外等技术,研究中国学龄儿童的空间注意,以及注意和儿童高级认知学习能力(语文,数学)关系的神经机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以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 AdvancesPLoS BiologyBiological Psychiatry(CNNI) Neuroimage Human brain mapping Developmental Science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等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英文学术论文。
崔旭,博士,斯坦福大学脑影像研究员。2000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学士学位,2007年获得美国贝勒医学院神经学博士,目前为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精神及行为系研究员,并是数个学术期刊的评审编辑和国际会议的评审委员。在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数十篇(如NeuronPLoS Biology等),研究成果被引用约4000次。有两篇论文是神经生物学领域Top 1% 论文(Web of Science)。崔旭是近红外“超扫描”(hyperscanning)技术的最早的研究者之一,该技术可以让研究者用一台机器同时扫描正在交流的多个人脑,成为脑科学领域从单人脑科学到多人脑科学转型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突破。他在人脑对时间的认知和人脑想象的神经基础也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顶尖刊物上发表文章。崔旭博士还积极地参与近红外技术的普及工作。其博客(https://alivelearn.net)包含许多近红外有关的教程和源代码,为近红外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崔旭博士还是学术软件文献鸟 Storkhttps://www.storkapp.me)的主要开发者,该网站科研人员提供一系列高效率的工具(比如英文论文润色等)。
胡志善,博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澳门大学,曾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担任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青年编委,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审稿编辑。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分析方法在高级认知及精神健康研究中的应用,包括脑功能网络研究与精神疾病症状网络研究。已在Lancet Public Health, Molecular Psychiatry,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7篇,其中一作或通讯作者论文(含并列)15;主持博后基金国自然青年项目。
3.会议安排

  
4.报名与缴费方式
应缴费用: 3800/人,包括资料费,会议费和午午餐(兰惠餐厅自助餐),其它费用自理。
缴费方式:可通过单位转账付款扫下方“付款码”付款(扫码付款前请确认本单位报销政策允许个人账户支付),不接收现金等其它付款方式。
单位转账付款如下:
收款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
银行帐号
3402 5601 5272
开户银行
中国银行北京文慧园支行
务必在留言处注明: “2023近红外June,否则无法核实汇款信息。
付款码付款如下:

(1)因支付宝查账困难,请勿使用支付宝汇款。
(2)为控制会议质量,本次会议限额60人,额满为止座位以收到汇款顺序为准
(3)汇款后请将报名和汇款信息按格式填写完整(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提交),我们将依据回执填写的发票抬头开具发票(内容为会议费),发票一经开出,概不调整,如有疑问请及时电话咨询。

(4)报名、缴费信息经核实后,将以邮件形式确认报名成功。 
(5)由于北师附近住宿资源紧张,请及时处理住宿事宜。
(6)报名及缴费截止日期20230625日。
(7)会场设有展位,欢迎fNIRS厂商以及神经调控厂商携带新型设备前来展览。
咨询电话:
张老师:17730199739;曹老师:13843600772;周老师:18633766796

公司简介
北京恒挚科技有限公司,由中科(广东)科学集团投资,依托于广东人因技术研究院与武汉人因工程技术研究院,是一家新型的以心理人因、驾驶人因、生物力学、用户体验、虚拟现实等方向为基础,集生产、研发、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新科技型企业,已成功入选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名单。


恒挚科技自主研发的驾驶人因系统、虚拟现实图形化编辑软件、光环境心理评估系统、心理与人因实验教学系统,已经进入国内市场。

恒挚科技作为波兰Cortivision近红外、俄罗斯Mitsar脑电中国区总代理、意大利BTS表面肌电等生物力学与步态分析的国内产品总代理商,荷兰Noldus行为科学、瑞典Tobii眼动仪、荷兰MindMedia生理与生物反馈、美国Biopac生理、美国ETT嗅觉/味觉刺激仪等产品的国内特许代理商。所经营的高新科技产品,已服务于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燕山大学、启元实验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上海大学、航天二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27所及28所等国内顶尖高校和最高级别的科研单位,同时为墨迹天气、网易、华为技术提供技术支持,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等科技领域内持续进行深度合作。



关注我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恒挚科技EVERLOYAL

zh_CN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