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3352947

压抑都市,负重人生:在高密度城市语境里对压力舒缓理论(SRT)进行批评与发展

转载自:

本文发表于环境心理学领域旗舰杂志《环境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摘要

   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城市化,高密度城市成为了人类的主要居住地。在高密度城市中,压抑感被认为是一种主要的环境感知。常用于解释不同程度的绿化环境对于人们心理压力的影响。

    压力舒缓理论(Stress Reduction Theory, SRT是解释环境接触和心理压力之间关系的一个主要理论。然而,该理论忽略了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产生的压抑感可能对心理压力的产生存在独立且显著的贡献。本研究是对压力舒缓理论的批判和发展。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路径模型来研究高密度城市环境是否会通过压抑感影响心理压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造成这种影响。为了检验这个路径模型,我们招募香港居民进行了一个基于照片的线上实验,最终收集了共1396份有效数据。研究发现,街道景观通过三条路径对居民心理压力产生影响,其中压抑感是主要的中介变量,环境质量感知为是次要的中介变量。树冠和天空是最能通过减少压抑感进而缓解心理压力的两大要素,而车辆和广告牌是最能通过增加压抑感进而引起心理压力的两大要素。这一新的路径模型证实了压抑感是连接街景和心理压力的主要中介变量。



1
研究背景


1.1 高密度城市的环境中对压抑感压抑感的研究

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城市化,高密度城市成为了人类的主要居住地。与低密度或中等密度的城市相比,高密度的城市景观被认为更具压抑感。

本研究中的 压抑感Perceived Oppressiveness, PO “是指密度城市环境引发的心理压抑。有一些研究线索表明,压抑感可能是联系高密度城市环境接触和居民心理压力的一个关键的中介因素,但没有研究明确证明了这种联系。

图1. 城市环境密度的增加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普遍趋势。


1.2 心理压力的危害

心理压力是现代社会中最大的全球健康挑战之一。急性心理压力的积累会导致慢性心理压力从而进一步导致抑郁症、自杀、心血管疾病、中风、2型糖尿病、癌症和其他疾病心理压力不仅受到社会、经济和人口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物理环境的影响。

图2. 物理环境接触会产生心理压力,进而造成一系列严重健康和社会问题。


2
概念框架和假设


2.1 心理压力的诱发因素:压力舒缓理论(SRT)

在环境心理学领域,压力舒缓理论(SRT是解释环境接触和心理压力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理论。压力舒缓理论指出,接触自然环境可以减少心理压力,而接触人工环境会诱发心理压力许多实证研究都是基于这种二元理论来比较不同类型的自然和人工(城市)环境的减压效果。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环境影响心理压力的潜在路径。因此,压力舒缓理论可能不能很好地解释高密度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居民心理压力的潜在路径。

 图3. 乌尔里希提出的压力舒缓理论(SRT)

2.2 压抑感:连接高密度城市街景与心理压力的潜在关键路径

高密度的街景通常被认为是压抑的,因此对高密度城市的居民来说,压抑感(PO)是一种常见的消极体验。一些研究验证了街景元素对压抑感的影响,也有研究提供了间接证据暗示压抑感与心理压力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但我们不清楚压抑感对高密度街景与心理压力关系的影响(图4)。

 图4. 压抑感对高密度街景与心理压力关系的影响尚未清晰。


2.3 环境质量感知:连接高密度城市街景与心理压力之间的另一个潜在路径

环境质量感知(Perceived Environmental Quality, PEQ是人们对物理环境的评价基于人们处理环境信息的方式研究表明,环境质量感知是心理压力反应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高环境质量感知与低心理压力水平有关。

尽管一些研究表明在某些环境和心理反应之间的关系中,环境质量感知起到中介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调查环境质量感知对高密度街道环境心理压力关系的中介作用,也无法确定这种中介效益与压抑感的关系


2.4 高密度城市的街景特征对心理压力的影响

街道景观(街景)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公共空间之一对居民的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将街景作为高密度城市空间的代表。

一些研究表明,自然的街景元素,特别是树木,有利于减少心理压力;而人工的街景元素会加剧负面心理压力。然而,这些研究大多不是在高密度城市进行的,对高密度城市的街景特征对心理压力的全面研究仍然缺乏。

5. 街景元素的复杂性在高密度的城区尤其高。



2.5 四个重要的研究缺口

(1) 压力舒缓理论不能完全解释高密度城市环境暴露和心理压力反应之间的复杂关系,传统的二元方法或分类比较的方法需要更新。

(2) 高密度城市的街景往往会引起压抑感,然而这种压抑感在高密度街景与心理压力关系中起到的作用尚未清晰,压抑感的研究可能会是压力舒缓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3) 在高密度街景与心理压力反应的关系中,环境质量感知起到的中介作用尚不清晰,该作用与压抑感的关联程度也仍是未知。

(4) 高密度城市的各个街景元素是否通过影响压抑感而影响心理压力尚不清晰,其影响程度及影响方式(直接或间接)也仍是未知。


2.6 新路径模型的提出

本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路模型以描述高密度城市背景下街景和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图7在这个模型中,我们提出将压抑感(PO)和环境质量感知(PEQ)作为中介变量,从而形成了四个假设和三个路径:
假设1:城市街景元素通过压抑感中介影响心理压力(路1
假设2:城市街景元素通过环境质量感知中介影响心理压力(路2
假设3:城市街景元素通过环境质量感知压抑感连续中介影响心理压力(路3
假设4:不同街景元素对心理压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影响显著,有些不显著

 图6. 假设的路径模型(H1、H2、H3、H4分别代表假设1、假设2、假设3和假设4)。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过程

    为了检验假设的路径模型,我们招募了2600名香港居民参进行一项基于照片的线上实验1396名参与者(回复率53.7%)有效完成了实验任务。数据收集于201812月至20196,使用由Qualtrics应用程序创建的在线调查。每个参与者随机观看了90GIF图像中的3,并被要求在观看每张图像后报告压抑感、环境质量感知和急性心理压力水平


3.2 研究场地  

研究场地位于香港,香港是公认的全世界高密度城市的典型代表。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挑选研究场地:

  • 用谷歌地球专业版下载了一张高分辨率的地图。

  • 用ArcGIS将香港地图分为100米*100米的网格单元。

  • 在香港已开发区域随机选择了100个网格单元,并在ArcGIS中沿着中心线选择了一个最接近单元中心的街道点,该点作为研究场地,用于收集谷歌街道图片。

 图7. 研究场地位于代表性高密度城市——香港。


3.3 九个角度的街景图片创建实验刺激材料 

我们采集100个研究点的谷歌街景(GSV)图片。为了模拟真实的街景接触并显示更详细的信息,我们为每个点截取了9个角度的图片,包括4张水平角度的图片,4张45仰角的图片和1张垂直仰视的图片(图8),所有照片都是晴朗、阴天或多云的白天。

每一张GSV图片需要符合以下标准:
  • 没有明显的传统装饰物;
  • 没有带有重要当地历史和文化特征的建筑或景观;
  • 镜头前没有明显的视觉障碍;
  • 没有独特的地标建筑或景观特征;
  • 没有特殊的物体、动物或人。

通过筛选,我们确定了90个研究点,最后用9张GVS图片为每一点创建一个GIF图。

8. GIF图像由一个街道点的9个视角组成。视图覆盖了每个采样点的全部360°视图(图中照片来源:作者自绘和Google Street)。


3.4 变量测量方法

3.4.1 变量:街景元素

我们通过计算视线水平的街景元素密度来表示客观测量的街景特征。将街景元素分为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两部分,分别包括:树冠、灌木、草坪、绿坡、天空、其他自然元素、玻璃幕墙、其他人工幕墙、混凝土墙、路面、广告牌、车辆、人、栅栏和其他人工元素。之后我们用每个元素所占的像素数除以图片总像素数,计算出每个图像中每个街景元素的百分比。最后,9张图像的平均值被用作该GIF图像的值。

计算结果显示,大多数图片的街景元素的跨度较大,这表明所选图像涵盖了的各个城市密度的街景。

9. 调查员对收集的每张GSV图像的街景元素进行人工识别和计算。


10. 全部图像中的各类街景元素所占比例的数据汇总。


3.4.2 因变量:自我评估的心理压力

我们采用了视觉模拟量表(VAS从焦虑、紧张和逃避三方面来测量参与者自我报告的急性心理压力水平。


3.4.3 潜在的中介因素:压抑感

我们同样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让参与者自我评估压抑感。


3.4.4 潜在的中介因素:环境质量感知

为了测试环境质量感知,我们分别测试了视觉质量感知声学质量感知绿化程度感知、安全水平感知经济水平感知


3.4.5 潜在的协变量:慢性心理压力状态

采用抑郁、焦虑和压力量表(DASS-21中的7项压力量表测量长期心理压力状态


3.4.6 潜在的协变量:接触时长

自然环境接触的时间与许多情绪状态有关。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没有设定特定的观看时间,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观看每一幅图像,以保证其能清楚地感受每个街景GIF图后报告他们的感受。


3.4.7 潜在的混杂变量:社会人口统计学信息和其他因素 

我们控制了以下混杂因素: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水平、职业相关性、家庭人均收入、每周工作时间、本次调查中使用电子设备的屏幕大小,以及参与者15岁前居住的城市类型和过去三年居住的城市类型。


3.5 数据分析  

    为了检验所提出的模型和假设,我们使用IBM SPSS Amos 26.0软件进行了结构方程建模(SEM)。我们根据统计学指标(修正指标)逐步改进模型的拟合度。


4

研究结果


4.1 模型的验证

为验证测量模型,我们对四个构面进行了CFA分析,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都得到了支持。为验证结构方程模型的合理性,我们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测试了自变量和混杂变量的相关关系,然后进行了结构模型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假设的路径模型有较高的模型拟合度,验证了假设路径模型的合理性。


4.2 研究结论

4.2.1 确定了街景元素对心理压力的影响

我们分析了所有街景元素对心理压力的标准化总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所有协变量后,树冠、绿坡和天空的密度与心理压力水平呈负相关。在控制所有协变量后,路面、广告牌和车辆的密度与心理压力水平呈正相关。验证了假设4


4.2.2 确定了联系街景元素和心理压力的三种路

路径1:
绿坡、天空通过压抑感(PO),显著影响了心理压力。支持了假设1

路径2:

树冠、绿坡、天空、路面、广告牌、车辆通过环境质量感知(PEQ),显著影响了心理压力。支持了假设2
路径3:
树冠、绿坡、天空、路面、广告牌和车辆通过环境质量感知(PEQ)和压抑感(PO)连续中介,显著影响了心理压力。支持了假设3


4.2.3 结果总结  

11对复杂的模型进行了总结,我们验证了假设路径,它们共同解释了高密度城市中街景暴露与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其中压抑感(PO是解释高密度城市中街景接触对参与者即时心理压力影响的主要中介因素,通过直接或间接(通过环境质量感知的方式对心理压力产生50.2%的影响效力而环境质量感知(PEQ支持性中介因素

11. 路径模型总结。注:P1、P2、P3分别为路径1、路径2、路径3。


5

讨论


5.1 对关键结论的解释  

5.1.1 一个新的路模型:将压抑感纳入压力舒缓理论中  

    在压力舒缓理论(SRT)提出的早期阶段,压抑感没有被纳入考虑。而且据我们所知,该理论的研究大多不是在高密度城市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压力舒缓理论需要更新,以适应到不断发展的城市环境。

    本研究批判和发展了压力舒缓理论,提出了更全面的路径模型将高密度城市街景和心理压力联系起来,并证明压抑感的重要中介作用。此外,我们的模型比过去大多数基于压力舒缓理论的二元或分类比较研究更加全面和详细,研究首次尝试高密度城市背景下探究街景元素对心理压力的潜在路径

5.1.2 压抑感:联系高密度城市的街景和心理压力的主要介因素  

我们发现,压抑感是连接城市街景和心理压力的一个主要媒介我们对此提供了三种可能的解释:

  • 根据心理进化理论压抑感主要是由看到高密度城市街景人工物体或空间引起的,如高层建筑、硬化道路、汽车和广告牌这些会使人类感到本能的感到不喜欢和
  • 高密度城市的街道景观通常密集、复杂和混乱的,可能引起压抑感这种压抑感与个人空间被入侵和失控感有关,从而可能引发心理压力
  • 高密度城市街景引起压抑感可能是由于视觉渗透性较低,限制了人们对周围环境的理解,导致自身安全的担忧,进而造成心理压力。

12. 香港这一高密度城市的街景给人带来密集、复杂和混乱等感受,进而引起压抑感和心理压力

5.1.3 环境质量感知:联系高密度城市的街景接触、压抑感和心理压力的支持性媒介因素  

我们发现,街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环境质量感知对压抑感的影响,进而对心理压力造成影响,这表明环境质量感知在压抑感的中介效应中起到了支持作用。

环境质量感知的支持作用可以解释为以下几点:

  • 绿化程度较高的街道景观往往更受人们喜欢,这可能产生更好的环境质量感知
  • 绿色景观可以作为视觉缓冲减少人们与人工特征的视觉接触,从而降低街景的压抑感和心理压力。
  • 高密度街道场景中拥堵的交通和人流产生的噪音可能产生较差的声音环境感知,进而导致感到压抑和紧张
  • 较富裕地区的城市街景往往提供更好的景观、设施和维护,导致更高的环境质量感知使得人们更舒适、干净有活力,进而有助于降低压抑感和心理压力。
  • 安全高密度街景往往使人们感到更自由和放松,这会降低压抑感和心理压力。

图13. 绿色景观可以提升街道的环境质量感知,进而降低压抑感和心理压力。

5.1.4 主要街景元素通过减少或增加压抑感响心理压力

研究发现,树冠和天空是两个最重要的通过减少压抑感降低心理压力的要素,而车辆和广告牌是两个最大通过引起压抑感而增加心理压力的要素。原因解释如下:


(1) 树冠降低压抑感的原因 
  • 由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先天偏好,树冠的存在可以提高环境质量。
  • 树冠可以作为视觉缓冲区来遮挡混凝土墙,减少人们对建筑物强度和危险性的感知。

图14. 树冠可以作为视觉缓冲,遮挡并减弱高大建筑物带来的压抑感。


(2) 天空对于减少压抑感的作用 

  • 更广阔的天空景观作为一种心理上的恢复性资源,可以减轻压抑感,降低心理压力。

  • 天空景观是动态的,具有较高的空间丰富度,人们可以从中看到许多其他自然元素。

  • 视野中更多的天空能提供了更大和更深的视觉范围。

  • 街道景观中较高的天空比例与建筑物的高度和宽度呈负相关,而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呈正相关。较高的天空比例给人们带来更大的空间感、光线、隐私和自由,也可能降低压抑感和心理压力。

图15. 视野中更多的天空(左图)与更弱的压抑感和较低的心理压力有关。


(3) 车辆对心理压力的引发

  • 交通堵塞造成视觉和声音污染,导致人们感到环境混乱和失控。

  • 车辆的快速移动增加了人们个人空间的入侵感和交通事故的担忧

 图16. 香港中环地带车辆拥堵的景象。


(4) 广告牌引发压抑感的原因

  • 广告牌夸张的颜色形式消耗人们的注意力,传递复杂、混乱和超负荷的信息,这种形式通常是具有攻击性的、压抑的和不愉快的。

  • 广告牌可能会遮挡头顶的天空街道内的空间延伸感,导致较差的视觉延展性

  • 在消费主义时代,广告牌上的广告鼓励人们过度消费,造成心理压力和身份地位焦虑。

图17. 香港旺角地区街道是杂乱无章的广告牌。


5.2 理论与实践贡献

5.2.1 理论贡献

本研究对压力舒缓理论(SRT)进行了批判和发展。研究提出和验证了一个新的路径模型来解释高密度城市街景与居民心理压力的关系,更新了我们对环境接触与心理压力之间关系的理解。该理论模型指明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压抑感是解释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由此,我们指出传统的压力舒缓理论(SRT)存在重要的不足之处

5.2.2 实践贡献

研究证明压抑感是影响高密度城市的街景和心理压力的主要中介因素,向政府和社会传递了一个新的信息,即压抑感在解释居民的心理压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促进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减少街道景观的压抑感是一项重要的环境干预措施。我们建议城市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考虑以下方案来减轻居民心理压力,并由此全面促进其身心健康:

    1. 增加街道绿化

  • 强烈建议增种行道树,因为沿街的树木只占用少量的地面空间,但其茂密的树冠可以在视觉效果上为街景增添更多绿色,并且能形成视觉缓冲,遮挡建筑物


    2. 重视城市街道的天空景观

  • 避免狭窄而不变的天空形式。

  • 通过增加建筑物高度变化保持平均容积率基本不变同时创造具有视觉节奏的天空景观

图18. 避免狭窄而单调的天空,通过增加建筑物高度的变化,创造具有视觉节奏的天空景观。

    3. 控制街道的车辆数量

  • 通过外部或地下道路重新安排车辆,为行人留下更多空间。

  • 创建更多的绿色景观,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起到物理隔离和视觉缓冲的效果。

 图19. 绿色景观在街道上起到隔离和视觉缓冲的作用。


    4. 减少和规范街道上的广告牌

  • 减少侧面广告牌或替换为正面广告牌,以减轻其对视觉密度和范围的负面影响。

  • 将宣传奢侈品、烟草、酒精、暴力和包含性暗示的广告牌控制在较低水平,并将它们限制在指定的区域内。

图20. 街道上带有情色暗示的广告牌需要被减少和规范。


5.3 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 此研究使用了一组二维照片来展示环境特征,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使用3D技术进行研究,可以为参与者提供更真实的沉浸式体验,同时还可以展示三维空间配置和背景。


  • 此研究可以进一步以现场实验的形式进行,真实的环境会提高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但环境混杂因素的控制会是一个挑战。


  • 此研究仅在东亚的高密度现代城市——香港进行。为检验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未来我们可能会挑选文化、地理位置和气候不同的其他高密度城市作为研究地点,以更大的样本量重复相同的研究。


 图21. 新兴的VR技术能够模拟真实世界中的景象,为参与者提供临其境的感官体验。


6

结论


本研究确定了一个新的路径模型来解释高密度城市背景下街景-压抑感-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结论对压力舒缓理论进行了批判和发展。同时,研究也向政府和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即压抑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压力和健康

本研究确定了树冠、天空、车辆和广告牌在减少压抑感和心理压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导和鼓励在高密度城市中创造较低压抑感的街道景观,使生活在“混凝土丛林”中的居民受益。


作者贡献声明  

罗蓝: 研究方法-统计模型的开发,数据收集与管理,数据分析,可视化,大部分原稿写作,写作的审查和编辑。


姜斌:研究创意,研究方法-研究设计,数据管理与收集,部分原稿写作,写作的审阅和编辑,资金获取,项目管理,资源,监督。


伦理声明

本研究于2019年在收集数据前得到香港大学人类研究伦理委员会(HREC)的批准。参与者通过电子签名的知情同意书被告知其权利。


利益声明

不存在已知的竞争性经济利益或个人关系,或可能出现的影响本文报道的工作。该稿件经所有作者同意发表。所述工作为原创性研究,未在其他地方发表过或考虑发表。


鸣谢

感谢香港大学刘行健博士在构思和准备照片方面的支持;香港大学孙贵博博士在选址方面的支持;新加坡国立大学Jielin Chen女士在准备调查问卷和收集数据方面的支持。

感谢香港大学的Eric H. Schuldenfrei博士、伊利诺伊大学的William C. Sullivan教授和台湾大学的陈洁琳女士的启发意见;伊利诺伊大学的Linda Larsen对稿件的审核。

本研究得到了香港大学研究委员会(UGC)一般研究基金的部分支持(项目代码:17606621)。


图片来源

封面图:http://inews.ifeng.com/51099680/news.shtml?&back

图1:http://www.bbc.com/travel/story/20200122-the-icy-side-to-hong-kong-history

图7:https://planning.unc.edu/event/advancing-sustainability-livability-high-density-city-hong-kong-polyu-perspective/

图12:https://www.highspeed.mtr.com.hk/en/services-facilities/tree-art.html

图13:https://www.escofet.com/en/projects/streetscape/hung-luen-road-tko126

图14:https://www.greening.gov.hk/en/greening-landscape/landscape-corner/index_id_25.html

图15:作者自摄

图16:https://www.sohu.com/a/208862210_390121

图17:https://www.scmp.com/news/hong-kong/transport/article/3016813/congestion-charges-hong-kong-motorists-only-way-solve

图18作者自摄

图19:作者自摄

图20:https://www.3dmgame.com/news/201209/57617.html

图21:作者自摄

未特别标明的图片均来自于原论文。


实验室主任简介





姜斌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香港大学城市环境与人类健康实验室主任





学术及专业简介

姜斌是“健康城市与健康景观”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曾担任美国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教育学会大会(CELA)研究与方法类联合主席(2016-2022)他拥有伊利诺伊大学的博士学位,具有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和环境行为心理学的多元背景。姜斌的专业知识包括建成环境与城市景观对人类健康和福祉的影响,环境正义与安全以及社区的景观赋权、当代景观设计等。
姜斌师从美国环境心理学著名学者William C. Sullivan教授(博士学位)、国际景观设计大师兼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俞孔坚教授(硕士学位)、国际景观设计大师Peter Walker先生(设计学徒)。
       姜斌主持和合作的研究及设计项目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政府研究基金、中国地方政府、高校等资助。他在诸多顶级国际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发表了40余篇科学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40余篇研究摘要。他的工作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银行、美国国家森林局、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局、多伦多公共卫生部、美国风景园林(景观设计)设计师协会(ASLA)引用或报导。他的研究工作已被全球主要新闻媒体报道,包括新华社(中国)Mail Online(英国),New York Times(美国),Dirt of ASLA(美国),Telegraph (英国),MedicalXpress(美国),Chicago Tonight(美国),Science Alert(美国),Yahoo(美国),南华早报(中国香港)和Naver(日本)等。根据Google Scholar学者数据库,姜斌是全球风景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引用量排名34位的学者。
       此外,姜斌拥有超过十年景观规划设计实习及从业经历,先后就职于土人景观(北京)、泛亚国际(上海)、Peter Walker & Partners(伯克利)等知名设计机构。他曾在《一席》做社区景观与公共空间设计更新的演讲,得到广泛的关注与认可,相关书籍《景观赋权》(Landscape Empowerment) 已由Springer Nature出版。

 

学术服务

·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 Frontiers执行副主编;
·《景观研究LandscapeResearch》国际编辑;
·PLOS GlobalPublic Health》编辑;
· 《心理学前沿Frontiers inPsychology》编辑;
·《风景园林Landscapearchitecture特约编辑;
· 《景观与生态工程Landscape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特约编辑;
· 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学术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2021年至今;
· 中国城市研究学会(CSUS)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委会委员,2018 年至今;
· 中国城市研究学会(CSUS)健康城市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8 年至今;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UrbanStudies》,Environment &Behavior》,《Urban Forest & Urban Greening》等20 余家国际专业期刊评审;


 END 

公司简介
北京恒挚科技有限公司,由中科(广东)科学集团投资,依托于广东人因技术研究院与武汉人因工程技术研究院,是一家新型的以心理人因、驾驶人因、生物力学、用户体验、虚拟现实等方向为基础,集生产、研发、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新科技型企业,已成功入选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名单。

恒挚科技自主研发的驾驶人因系统、虚拟现实图形化编辑软件、光环境心理评估系统、心理与人因实验教学系统,已经进入国内市场。

恒挚科技作为波兰Cortivision近红外、俄罗斯Mitsar脑电中国区总代理、意大利BTS表面肌电等生物力学与步态分析的国内产品总代理商,荷兰Noldus行为科学、瑞典Tobii眼动仪、荷兰MindMedia生理与生物反馈、美国Biopac生理、美国ETT嗅觉/味觉刺激仪等产品的国内特许代理商。所经营的高新科技产品,已服务于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燕山大学、启元实验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上海大学、航天二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27所及28所等国内顶尖高校和最高级别的科研单位,同时为墨迹天气、网易、华为技术提供技术支持,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等科技领域内持续进行深度合作。



关注我们: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恒挚科技EVERLOYAL

zh_CN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