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6日,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学术会议于在沈阳东北大学召开。会议以“AI赋能人因工程”为主题,探讨人类工效学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享人类工效学各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加强工效学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会议由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主办,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承办,得到国际工效学协会、教育部工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全国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等多家单位支持,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界的代表300多人参会。东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兴伟到会致辞,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教育部特聘教授蒋忠中主持开幕式。


王兴伟对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对东北大学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王兴伟指出,东北大学大力实施“人文社科繁荣工程”,持续探究建强文科的机遇与路径,此次会议的召开为东北大学的文科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国人类工效学的发展,紧密契合国家战略及经济发展需求,会议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主旨,必将助力人类工效学研究持续创新发展。
蒋忠中向莅临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蒋忠中强调了人类工效学在我国的国防建设、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中的重要作用,并表示,此次会议的召开必将促进人类工效学各研究领域创新发展,提升人类工效学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
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前任理事长、清华大学张伟教授致辞。张伟介绍了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的发展历程,肯定了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在国际工效学协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人类工效学学者取得的成绩,并分析了工效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华人因与工效学协会理事长、台湾清华大学王明扬教授致辞。王明扬回顾了多次到访东北大学的深刻感受,指出人类工效学当下正面临从传统研究向智能化、跨学科方向转型的关键期。结合“AI赋能人因工程”主题,呼吁学界与业界深化合作,将人因学理论转化为实际商业应用与社会福祉。
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理事长、东北大学郭伏教授代表学会和承办方,向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诚挚欢迎,郭伏介绍了学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人类工效学学科发展特点,总结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标准体系建设、产业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呼吁各分会之间要加强学术交流,促进人类工效学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
大会报告环节邀请13位专家,结合人类工效学不同研究领域,呈现了精彩的大会报告。
清华大学李志忠教授发表了“复杂人机紧耦合系统的人因安全理论研究进展”的报告,阐述了异常操作行为与人机冲突形成机制,提出人机一体化建模方法,以及建立覆盖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人因安全分析框架。韩国科学技术院国际合作与交流事务协理副校长熊树平教授,发表了“虚拟现实中面向目标选择与全向移动的直观交互技术”的报告,介绍了以提升目标选择效率与全向移动自然性为目标研发的一系列无需额外穿戴式设备的直观交互技术。智能交互与体验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易树平教授,发表了“人本智造中人与智能体协同工作及其人因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增强感知、沟通交互、动态反馈、协同决策、持续学习与自适应”功能模块组成的人-智能系统协同双智能体的工作机制。设计工效学分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薛澄岐教授,发表了“适老化人因设计研究发展趋势与思考”的报告,介绍了当前适老化人因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并以社区服务适老化工效学总体技术要求研究为例,提出一系列建议和思考。管理工效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蒋祖华教授,发表了“工程设计群决策中的视觉认知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基于技术焦点的工程领域跨学科群决策视觉认知特征研究过程,揭示了跨学科群决策技术焦点复杂性主要通过情境关联度正向影响注意力分配的视觉认知机制。职业工效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何丽华教授,发表了“工效学助力健康中国: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防控”的报告,强调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成为目前职业工效学和职业健康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介绍了我国工作相关骨骼疾患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以及肌肉骨骼疾病的全方位多角度防控方法。


认知工效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沈模卫教授,发表了“人与智能系统的新型交互:基于意图识别的设计”的报告,围绕人类意图识别认知机制开展研究,设计了类人意图识别交互框架,在多设备交互场景中进行验证。安全与环境分会主任委员、中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王先华研究员,发表了“中国钢铁行业安全生产监管数智化转型发展”的报告,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了“监测预警-动态评估-智能决策”闭环管理体系,实现安全风险全流程管控。生物力学分会主任委员、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王兴伟正高级工程师,发表了“航空人体测量学研究与应用进展”的报告,介绍了航空人体测量学的研究内容、相关国家标准和国家军用标准、仪器设备、技术方法及最新研究成果。人机工程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毛恩荣教授,发表了“现代农机装备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方法研究进展”的报告,聚焦现代农机装备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介绍了虚拟设计与评价、智能化操控界面匹配、驾驶乘坐舒适性及驾驶室设计方法等研究进展。工效学标准化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张欣研究员,发表了“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最新发展动态”的报告,系统解析人类工效学国家标准体系,介绍国内外人类工效学标准的最新发展动态,特别是在人体测量、智能系统、适老设计、服务工效和视疲劳评价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李宏海研究员,发表了“智能车路协同系统测试技术研究与展望”的报告,介绍了智能车路协同系统的内涵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从设备测试、系统测试和交通效果测试三方面详细描述了测试技术相关的方法与步骤,提出了四方面研究展望。香港城市大学陈海寿兼任教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期刊主编),发表了“掌握学术写作:从稿件准备到同行评审”的报告,重点解析编辑在送审前的审核内容:关键评论、方法和分析问题、伦理与诚信问题等,助力学者深入理解同行评审流程,提升论文发表成功率。


7月5日晚,会议举办了获奖论文颁奖典礼。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韩斌致辞,韩斌表示,面对AI浪潮,学院愿与学会、各界同仁携手,做融合的探索者、转化的赋能者、人才的塑造者,期待此次会议成为新思想碰撞的策源地、新合作启航的起点。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秘书长于瑞峰教授主持了获奖论文颁奖。北京理工大学王保国教授、医疗保健工效学分会主任余善法教授、汽车人因与工效学分会主任顾洪建总经理、智能穿戴与服装人因工程分会主任委员陈东生教授担任颁奖嘉宾,向15位优秀论文作者颁发获奖证书。


7月6日,大会组织了14个分会场、80余场专题报告,围绕复杂系统人因工程、人机工程、管理工效学、设计工效学、认知工效学、智能交互与体验、医疗人因、职业健康等主题,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


2025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学术会议的召开,搭建了各分会之间学术交流的桥梁,展示了人类工效学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丰硕成果,促进了产学研深度合作。专家学者们在交流中凝聚共识,在探讨中明确方向,推动了人类工效学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
祝贺2025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学术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编辑 | 吴欣燏
责编 | 芦书豪


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学术会议于2025年7月4-6日在东北大学成功召开,期间,恒挚科技人因工效技术交流工作坊的举办,为业内的人因工效技术交流搭建了优质平台。
本次交流会由恒挚科技的资深工程师带来精彩案例分享。研发工程师介绍了智能车载交互系统的设计实践:通过采集手指轨迹与视觉注意力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优化界面布局,有效提升了驾驶操作的安全性;另有工程师分享了工业操作培训项目的实施经验,该项目通过融合手指轨迹与生理信号评估学员技能水平,从而提供针对性指导。这些案例为不同领域的技术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为使参会者更深入地体验手指轨迹与多模态人因工效技术的实践价值,工作坊特别设置了实践操作环节。技术团队为参会者提供了一套先进的实验设备与软件工具,并现场指导大家亲身体验技术应用全流程,包括数据采集、分析及应用设计等环节。


交流环节中,参会者围绕数据采集的现实挑战、行业推广的有效策略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恒挚工程师全程引导交流进程,分享了技术落地经验与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激发了在场人员的创新思维。实践操作环节则通过设备工具支持与多模态数据采集分析指导,帮助参会者在交互应用设计中亲身体验技术魅力,切实提升了实践能力。


此次恒挚科技人因工效技术交流工作坊依托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学术会议成功举办,为参会者打造了高质量的交流与学习平台。通过丰富多元的活动形式,不仅推动了人因工效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更加强了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合作联动。展望未来,恒挚科技有望在该领域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更为重要的力量。
公司简介


凭借卓越的创新能力,恒挚科技已荣获多项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和注册商标,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多项权威名单,并参与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的编制。公司长期服务于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等多个国家级学会深度合作,每年组织与参与40余场学术会议,推动技术交流与行业发展。
恒挚科技秉持“为科研事业尽一份力”的理念,致力于成为行业领先的科研支持型科技企业,助力国家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携手各界伙伴共赴科技赋能的美好未来。


扫码关注我们

